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
于凤章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病情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急性Q波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随之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常规药物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是主要发病机制.但近来已肯定炎症也是ACS发病的重要因素,炎症的致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鉴于ACS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用单一的线性思路不可能完全预测治疗措施的影响.炎症反应,脂质代谢,斑块动力学,血小板和凝血系统是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所有的抗栓治疗策略因影响这一反馈系统,应被认为有多重作用.为便于临床工作,对静息缺血性胸痛病人,根据其初始心电图改变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二大类.ST段抬高者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是91%,敏感性为46%;所以大多数ST段抬高者将演变为Q波心肌梗死,这些病人需即刻再灌注治疗(药物溶栓或直接PTCA).非ST段抬高者需进一步确定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抑或非Q波心肌梗死,这些病人通称为非ST抬高的ACS;此类患者需及时抗栓治疗稳定病情,同时进行危险分层,确定理想治疗策略.指导意见:四保守治疗抑或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抑或介入治疗仍是个有争议的课题,三个比较保守或常规介入治疗的临床试验结果互相矛盾.VANQWISH试验结果支持保守治疗,该研究共入选920例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将其随机分配到早期侵入性治疗组和早期保守治疗组.侵入性治疗组住院死亡21人,出院后死亡59人,保守治疗组住院死亡6人,出院后死亡53人;平均住院天数:侵入组9.5天,保守组8.2天.结论是对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的初始治疗应采取保守疗法以对病人进行分层,然后,有选择性地进行侵入性治疗.TIMIⅢB试验的结果基本上是中性的,该试验比较了早期介入治疗(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如病变合适则行血运重建术)和早期保守治疗方法(只对药物治疗失败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如病变合适则性血运重建术)的疗效.两组比较的联合终点是死亡,心肌梗死或6周运动负荷试验症状控制不佳.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在早期保守治疗组为18.1%,介入治疗组为16.2%,无统计学差异.近期的FRISCII试验支持早期介入治疗,早期介入治疗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死亡或急性心肌梗死明显减少,6个月死亡或再梗死联合终点在介入和非介入治疗组分别是9.4%和12.1%(p=0.031);此外,介入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和血运重建需求减少50%.TIME试验显示,对无ST段抬高的ACS早期介入治疗较保守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p=0.008),且6个月无事件生存率高(81%对49%,p
查看更多关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治疗”的相关常识>>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 |
- 急性心肌梗死病因 |
- 急性心肌梗死饮食 |
- 急性心肌梗死专家 |
- 急性心肌梗死医院
-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 |
-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
- 急性心肌梗死检查 |
- 急性心肌梗死药品 |
- 急性心肌梗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