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刘保兴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需关j血管瘤及血管畸形血管瘤是一种由血管组织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头、面、颈部,其次为4肢和躯干等部位,除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肌肉、骨骼及内脏等深部组织器官.血管瘤局部表现特点各有不同,或表面平坦,或有结节样隆起.有的表面呈均匀一致或色彩斑驳的淡红色、淡紫色的斑块.有的表现为微蓝色,其皮下或深部组织内有可压缩性或有搏动性的肿物.有的可触及血管搏动,闻及血管杂音.有的出生时即已存在,有的出生后不久才被发现,可能随年龄缓慢生长,也有的在幼年时开始逐渐缩小乃至自发消退.因血管瘤所在部位、面积、性质、累及范围不同,病损可导致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还可并发溃破、出血或继发感染.血管瘤的细胞生物学分类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但目前临床上仍可按形态学分类,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4大类.血管瘤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类型,出现的时间,增长速度,肿瘤的部位、大小、症状和就诊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需行手术治疗者可选用以下方法.1.切除缝合术适用于面颊部范围较小的毛细血管瘤.如切除后可直接缝合者,采取一次性切除缝合术,若范围较大,一次切除不能直接缝合者,可行分次切除缝合术,两次手术间隔为3~6个月.采用瘤体周围正常皮肤下埋植扩张器的方法,应用扩张后获得的额外皮肤修复,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2.切除皮片移植术适用于面积较广,病损仅累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瘤,分次切除也难以达到完全切除的病变组织者,或切除缝合后将导致邻近组织、器官畸形和功能障碍者.3.肿瘤切除皮瓣移植术适用于瘤体较大,但范围仍属较局限的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既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又累及肌肉或骨骼等深部组织结构者.此种血管瘤多能较彻底切除,但由于切除肿瘤后有大块组织缺损,或深部重要组织结构如血管、神经、肌腱、肌肉、骨骼等裸露,不宜应用皮片移植修复,或虽可行皮片移植修复,但将继发局部凹陷畸形、粘连,影响日后外形和功能效果,故应考虑采用皮瓣移植手术修复创面.手术方法:以面颊部海绵状血管瘤切除颈部邻接皮瓣转移术为例介绍如下.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或静脉麻醉.在血管瘤周围正常皮肤上用常用皮肤用药绘出切除范围,并在切缘一侧设计颈部邻接皮瓣,其长轴和横径以转移后能无张力地覆盖整个面颊部缺损创面修复要求为度.如果需要,先结扎输入瘤体的面动脉.按设计切开皮肤、皮下,并在瘤体周围正常皮下组织分离,遇到有进入瘤体的较粗血管予以结扎切断.以锐、钝解剖分离病变组织,注意保护深部的面神经和腮腺导管免受损伤,将血管瘤组织切除,创面仔细止血.按皮瓣设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由远侧向蒂端掀起皮瓣.将皮瓣转移覆盖面颊部创面,与创缘作间断缝合,皮瓣下放置橡皮片引流条或负压引流.颈部供皮瓣区直接缝合,或作辅加切口后缝合.若供皮瓣面积较大,颈部创面不能直接缝合,可采用皮片移植修复.注意要点:(1)术前须作详细的全身体检,必要的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心电图检查等.进行血管造影或瘤体造影,了解血管瘤范围、深度、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出入瘤体的主要血管情况等.制订各种有效的术中止血措施,备足血源,以防不测.(2)海绵状血管瘤或蔓状血管瘤,范围广泛,部位深在,无明确界限,尤其肿瘤已侵入咽喉、颅底、胸腔等重要部位,估计难以彻底切除,或切除术中有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不宜手术.(3)术中应了解血管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分离及切除肿瘤时避免受损伤.切除血管瘤组织中如有明显增粗的输入瘤体的动脉存在,宜先行结扎,控制出血,便于瘤体切除并减少失血.(4)设计皮瓣应注意长宽比例适当.颈部皮瓣如包括颈阔肌在内,对皮瓣的血供则有更大的保障.(5)对于表面平坦,仅为肤色轻度改变,且稳定不继续增长的毛细血管瘤,因皮片移植后很难达到颜色、质地与正常皮肤协调一致,切除皮片移植手术效果恐难理想,故应慎重考虑.并发症及防治:(1)血肿:多系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应对肿瘤切除后创面及皮瓣创面严密止血,并置放引流条.(2)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多因设计皮瓣长宽比例失当,或转移过程中有较大的扭曲或张力,以及血管瘤表面的皮肤较薄,血供不足.4.血管瘤摘除术适用位于皮下、范围局限、体积较小或有完整包膜的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手术方法:局部浸润麻醉或局部阻滞麻醉,儿童用基础麻醉.仰卧位或侧卧位,用常用皮肤用药绘出血管瘤体表投影范围,以其纵轴为切口线,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深部解剖至瘤体包膜.用鼠齿钳夹提瘤体包膜及其周围的纤维组织,用锐、钝性结合法分离包膜外纤维组织.遇有进入瘤体的血管一一予以切断结扎,将整个瘤体摘除.分层缝合切口,置橡皮片引流条或负压引流.注意要点:(1)血管瘤的壁组织较薄,钳夹提拉时需包括部分周围的纤维组织,且提拉要轻,以免撕裂壁组织引起过多出血.(2)对于与血管瘤连通的动静脉,在切断后都需行妥善缝扎、结扎,以免术后继发出血.(3)在切除血管瘤手术中,为了减少出血,完整切除,解剖分离宜从较正常的组织处着手,在血管瘤包膜外形成一个清晰的解剖平面,并沿着包膜外进行分离.并发症及防治:主要并发症为血肿、感染、切口裂开及继发出血.应以预防为主,即术前就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严密细致的相应措施.5.血管结扎术在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切除术中作为减少失血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对瘤体广泛、部位深在、切除困难的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血管结扎术可使输入瘤体的主要血管嵌闭,以达到使瘤体缩小之目的.手术方法:头面部血管瘤多选用气管内插管麻醉.仰卧位或侧卧位.以右颈外动脉结扎术为例介绍如下.自下颌角的平面起,向下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长约6~7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颈筋膜,将胸锁乳突肌拉向外后方,显露斜行的面静脉和舌静脉或甲状、舌静脉干.结扎切断面静脉和舌静脉,再将切口上部的2腹肌后腹和舌下神经向上方牵开.在切口内侧即可摸到舌骨大角.然后在舌骨大角的下方分离出动脉鞘,予以剪开,即可显露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点.细心推开与颈外动脉并行的颈内静脉,用纱布垫好后以小圆拉钩轻轻地将之向外侧拉开.辨认颈外动脉的起始部,略向上方内侧即可看到颈外动脉的第一个分支甲状腺上动脉,再上方便是舌动脉.在甲状腺上动脉的远端,仔细分离颈外动脉.待整个血管周径分离完毕,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用动脉瘤针或小直角钳带过粗丝线,并加以结扎.分层缝合切口,置橡皮片引流条.注意要点:(1)术前应行血管造影以了解血管瘤与输入血管的关系,输入血管的部位、走向、口径等.头面部血管瘤有结扎颈内动脉指征时,术前应行颈总动脉压迫训练,待可耐受达30mi以上始可进行手术.(2)避免误扎颈内动脉的危险.在解剖分离时,应了解以下局部解剖特点:①颈外动脉位于浅部,颈内动脉位于深部;②在颈部,颈外动脉位于内侧,颈内动脉位于外侧;③在颈部,颈外动脉有很多分支,而颈内动脉是不分支的.此外,在结扎前,用手指压迫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面动脉或颞浅动脉,如果没有搏动,更可确认是颈外动脉.(3)颈外动脉结扎点应选择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而不选在甲状腺上动脉与颈总动脉分叉点之间.因为在结扎处术后易有血栓形成,甲状腺上动脉和颈总动脉分叉点距离很近,颈外动脉结扎处若一旦有血栓形成,极易扩展到颈总动脉,甚至扩展到颈内动脉,以致造成该侧脑部血循环障碍.而在甲状腺上动脉分出处远侧结扎,使颈总动脉至甲状腺上动脉血流保持通畅,即使有血栓形成,也不会延至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并发症及防治:误扎颈内动脉可以引起同侧脑部血循环的障碍,以致发生偏瘫或死亡.掌握正确的结扎部位可以避免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查看更多关于“肝血管畸形是什么?”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