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
刘保兴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一,症状:腹痛,腹泻,粪便中含血脓和粘液,里急后重并可见腹胀,呕吐,食少和恶寒发热,头痛身重,烦躁神昏,肢倦无力.此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病情轻重不一,有反复复发的趋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在20-40岁之间.二,病因:本病的因素或病因迄今为止尚不明确,有下列各种学说:1,由于本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酷似菌痢,有人认为本病即系慢性杆菌痢疾,但未被证实,也有人认为,起病系由痢疾杆菌或组织阿米巴引起,而慢性病程可能由于一般不致病的肠内细菌.2,精神学说:有人认为神经精神因素可能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大脑皮层活动障碍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产生肠道及其血管的平滑肌痉挛,而形成结肠粘膜的糜烂及溃疡.3,肠壁分泌过多的常用皮肤用药破坏粘液的保护作用,因而导致细菌侵入发生粘膜坏死.4,关于营养缺乏学说,一般认为营养缺乏为结肠炎的后果而不是病因.三,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为腹泻为主,严重者每日10-30次,排出含有血,脓和粘液的粪便,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绞痛与压痛,多位于左下腹,肠鸣音亢进,并有里急后重,排便后常获缓解.轻者大便次数不多,但有血,脓及粘液排出.按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及病程的长短,本病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1,轻型:起病缓,无全身症状,大便次数无增加或增加不多,粪便多成形,但有脓血和粘液,可仅排出脓血和粘液而无粪,或先排出脓血和粘液,继以粪便.病变局限于直肠及已状结肠者,里急后重较显著.2,严重慢性型:病程持续数日或数年之久,患者极度消瘦,衰弱,有发热,心搏过速等现象,并可发生贫血,多关节炎,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结节性红斑,鹅口疮,血浆白蛋减少性水肿,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此型表示整个结肠有广泛的病变.3,暴发型:起病急骤,有发热,心搏过速,虚脱症毒血症征象.大便每日10-30次,带有脓血和粘液的粪便,伴有腹胀,腹痛及压痛,表示结肠有广泛的损害.什么是肠易激综合症?----肠易激综合症属于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也就是一种胃肠道神经官能症.这种疾病在症状上可表现为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往往可因情绪的波动而激发.----但这种疾病患者的肠粘膜实际上无任何炎症改变,肠易激综合症一般引起结肠运动功能障碍,常常由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痉挛导致左下腹阵发性绞痛,也有些患者表现为下腹部隐痛,吸收障碍和并发小肠功能紊乱时则表现为腹泻甚或水样便.另外,有少数患者是因为结肠分泌增加而致分泌性腹泻,大便中含大量粘液,有时粪便很少甚至没有粪便,大便常规镜检正常,结肠镜检查可见结肠粘膜正常.若结肠持续痉挛则推进性蠕动削弱,就会使大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发生便秘,大便呈羊屎样,因伴明显腹痛,故又称为“痛性便秘”.----这些腹痛腹泻的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心理和情绪上的不愉快,但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一般不会出现消瘦等情况.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各类息肉特征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3,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4,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尚不能肯定.5,腺瘤: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查看更多关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结肠炎、大肠息肉区别?”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