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王惠玲副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损害,甚至出现截瘫,导致终生残废。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1脊髓震荡:也称脊髓休克,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未受损害。损伤部位以下运动、感觉和内脏不完全麻痹,在伤后数小时既有恢复表现,一般在数日至2-3周后即完全或大部分恢复。2脊髓损伤:发生于胸11以上的脊柱骨折脱位引起的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的躯干和肢体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失,大小便失禁。3马尾神经损伤:腰1以下的损伤属于马尾神经损伤。损伤水平以下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完全消失,膀胱失去神经支配。轻型马尾神经损伤有可能再生而恢复功能。指导意见:1.病因及损伤机制分类(1)闭合性脊髓损伤:是指无脑脊液漏或脊髓组织外露的损伤,可分为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两种。直接暴力损伤较少见,是外力直接作用于脊柱如物体直接打击颈背后部造成棘突及椎板凹陷骨折而造成的脊髓损伤。暴力作用的部位与脊髓损伤的部位一致。间接暴力损伤较常见,它是外力作用于脊柱的远隔部位如头顶、双足及臀部,再传至脊柱造成脊柱骨折和脱位,进而造成脊髓损伤。脊柱骨折和脱位好发于脊柱活动度较大的颈部及胸腰部,造成相应部位的脊髓损伤。(2)开放性脊髓损伤:是指有开放性伤口并有脑脊液漏或脊髓组织外露的损伤,主要包括锐器伤及火器性脊髓损伤。锐器伤是指锐利致伤物刺入椎管。火器伤是枪弹或弹片致伤,它又以致伤物是否经过椎管及在椎管内存留而分为盲管伤、贯通伤及椎旁伤。与闭合性损伤不同之处在于它所合并的脊柱骨折脱位常较轻或局限,因而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多不需牵引复位或植骨融合固定。但由于有开放伤口,休克及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并常合并有邻近重要脏器及大血管的损伤。2.病理分类(1)脊髓震荡:是指外伤后短暂的不完全性的脊髓功能障碍。临床上很少见且多于伤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完全恢复。组织学上无可见的病理改变。(2)脊髓休克:是指外伤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的完全性的弛缓性瘫痪,是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及失去高级中枢调节支配的表现。脊髓休克期多持续2-4周。脊髓休克期过后如脊髓功能仍不恢复或仅变为痉挛性瘫痪则表示为完全性脊髓损伤。(3)脊髓挫裂伤:是指组织学上的脊髓组织损伤,如出血、水肿、液化坏死。软脊膜完整属脊髓挫伤,软脊膜部分或全部撕裂、脊髓实质完全或部分断裂属脊髓裂伤。3.脊柱骨折类型分类(1)屈曲性骨折:是指脊柱受外力作用过度屈曲所造成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脱位、关节突骨折所造成的脊髓损伤,多见于坠落伤所造成的胸腰交界处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2)伸展性骨折:是指脊柱受外力作用发生过伸活动所造成的枢椎齿状突骨折、寰枢椎脱位、椎板及棘突骨折、前纵韧带及黄韧带撕裂所造成的脊髓损伤,多见于浅池跳水、体操及杂技运动,损伤多发生于颈椎。(3)纵轴性骨折:是指外力作用与脊柱纵轴一致而造成的椎体压缩与脱位、椎板凹陷骨折所造成的脊髓损伤,多见于坠落伤。[临床表现]脊髓损伤后立即出现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反射、括约肌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完全的或不完全的功能障碍。1.脊髓不同节段损伤的临床表现(1)高颈髓损伤:隔肌及肋间肌瘫痪致呼吸困难,四肢痉挛性瘫痪。(2)下颈髓损伤:上肢受损节段呈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上肢肌肉萎缩及腱反射减低;损伤节段以下呈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下肢呈痉挛性瘫痪。(3)胸髓损伤:有一清楚的感觉障碍平面,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4)腰髓损伤:双下肢主要呈弛缓性瘫痪,圆锥损伤致膀胱及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便失禁。(5)马尾损伤:多为不完全性,下肢呈弛缓性瘫痪,大小便失禁。2.脊髓横断面不同部位损伤的临床表现(1)脊髓半侧损伤综合征:脊髓损伤偏于一侧,同侧出现深部感觉及运动障碍,对侧出现痛温觉障碍。(2)脊髓前部损伤综合征:多由于压缩后凸的椎体及其碎片、脱出的椎间盘等压迫脊髓前部及脊髓前动脉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完全性瘫痪,伴有痛温觉障碍,但深部感觉保留。(3)脊髓后部损伤综合征:多由于椎板及棘突骨折引起:临床表现为深部感觉及运动障碍,而痛、温及触觉保留。(4)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多由于颈髓过伸性损伤或脊髓挫伤伴发髓内血肿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但上肢重于下肢,伴有分离性感觉障碍。[检查]1.全身检查脊髓损伤伤员伤情多较严重,常合并颅脑、四肢及胸腹脏器复合性损伤。检查时应仔细询问受伤方式,以便了解可能造成脊髓损伤的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检查。体检时应注意有无棘突后突畸形及局部肿胀、压痛等体征。如合并休克、胸腹脏器破裂出血及严重颅脑损伤等应予以优先处理。2.神经系统检查对清醒合作的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并不困难。昏迷患者则需根据观察肢体主动及被动运动的情况,对刺激的反应及生理与病理反射来判断。特别需注意损伤平面的确定。3.脊柱x线检查拍照损伤节段的脊柱正侧位片,必要时应加照双侧斜位片,怀疑寰枢椎骨折时应加照张口位。读片时应注意椎体有无压缩及其程度,有无脱位及其程度,椎间隙有无狭窄,横突、椎板、椎弓根及其他附件有无骨折等。4.CT脊柱扫描在诊断脊髓损伤方面,CT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能显示损伤节段椎管骨质结构的全面情况,特别是对椎弓骨折及碎骨片的位置、脊椎关节突绞锁均可清楚显示。若伤者情况允许,可行脊髓碘水造影后CT扫描,更能显示椎管、蛛网膜下腔及脊髓三者的关系。脊髓挫伤时可见脊髓结构的紊乱,髓外血肿可见脊髓受压移位。5.MRI对脊髓损伤的诊断明显优于CT。Kulkmi将急性脊髓损伤分为出血型和无出血型两大类。出血型脊髓挫裂伤在T1及T2加权像上显示脊髓膨大、信号不均及限局性长T1长T2的水肿区。无出血型脊髓挫裂伤在Tl加权像上可仅见脊髓膨大而无信号强弱变化,而在T2加权像上呈长T2信号的水肿改变。MRI在显示椎间盘损伤及椎管内出血等软组织影像方面亦优于CT。矢状及冠状位成像更便于了解受损节段的范围大小及邻近节段的情况。但在骨性结构的显示方面MRI不如CT。6.体感诱发电位(SEP)通过测定脊髓传导功能是否正常对脊髓损伤的诊断及预后的判定均有一定的帮助。完全性脊髓损伤时头部不能描记出诱发电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时头部可描记出异常波型。伤后复查中如SEP波型渐趋正常提示脊髓功能有恢复的可能。7.H反射测定刺激腓总神经后在腓肠肌记录到的第一个波是运动纤维受到刺激的直接电反应,经过一段潜伏期后记录到的第二个波是感觉纤维受到刺激后通过脊髓中央灰质引起的反射性肌电反应,即H反射;H反射消失表示脊髓中央灰质神经元受损。[治疗]1.手术治疗开放性脊髓损伤一般均需行手术治疗。闭合性脊髓损伤中凡经检查证实已形成脊髓压迫症时应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包括椎体压缩与骨折脱位严重并突人椎管内,椎板骨折有碎骨片陷入,脊髓挫伤严重形成梗阻或合并椎管内血肿,以及伤后脊髓损伤症状逐渐加重者。手术的目的在于清除突人椎管内的被压缩椎体、碎骨片及破碎的椎间盘组织,清除椎管内血肿及毒性代谢产物,以便解除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为脊髓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创造条件。(1)后路减压术:这是传统的最常采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开放性脊髓损伤、屈曲性脊柱骨折脱位、椎板凹陷骨折,以及凡需行脊髓探查术者。有报道其手术有效率为72%。手术取后正中切口,椎板切除范围应超过损伤节段上下至少各两个节段,清除碎骨片等异物及硬脊膜外血肿后,需行脊髓探查及减压时应剪开硬膜。清除硬膜下血肿,脊髓挫裂伤严重已有中央灰质出血性坏死时可行脊髓后正中切开减压,还可切断损伤区两侧的齿状韧带以增大脊髓的游离度。硬膜可敞开不缝或取筋膜修补行减张缝合。(2)前路减压术:脊髓损伤患者中,压迫多来自前方椎体的压缩骨折及骨折脱位。因此,有人主张采用前入路的方法直接切除后突的压缩椎体较之后路减压更为合理。前入路减压又可分为颈前入路及胸腰段的侧前方入路减压术。其中尤以颈前人路较为简便易行。但由于前入路减压椎体切除范围较大,对脊柱的稳定性有影响而需同时行植骨融合。2.药物治疗(1)脱水治疗:应用静脉点滴常用皮肤用药、常用皮肤用药等脱水剂以预防及治疗脊髓水肿可减轻其所造成的继发性脊髓损害。(2)激素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作为细胞膜稳定剂能保持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及血管的完整性,减少细胞内钾的丢失,抑制儿茶酚胺的代谢与积聚,预防及减轻脊髓水肿。一般以糖皮质激素如常用皮肤用药为首选。(3)其他如抗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常用皮肤用药)、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6-氨基己酸)等在实验研究及文献中均有报道,但临床应用的效果很难确定。3.护理及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多需长期卧床,同时由于截瘫肢体的神经营养障碍,一旦发生褥疮很难愈合。因此,一般护理如定时翻身及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尤为重要。截瘫患者需长期带尿管,膀胱护理十分重要,应定时冲洗膀胱预防尿路感染。急性期可采用持续尿液引流,恢复期应注意膀胱功能的锻炼,可采用定时排尿的方法促进自律性膀胱的形成,以利尽早拔除尿管。康复期应注意肢体的功能锻炼,不全瘫痪肢体应进行主动运动的锻炼,完全性瘫痪肢体亦应进行被动活动锻炼,配合体疗、理疗等方法促进截瘫的恢复。
查看更多关于“腰椎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