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
张凤琴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胆囊炎饮食调理:近几十年来对胆囊炎,胆结石形成机理的研究,人们已认识到饮食营养与胆囊炎,胆结石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胆固醇结石与人们的过度营养有关,而胆色素结石又与食物中蛋白质的缺乏不无联系,胆色素结石的发生还和胆道蛔虫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这些认识,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对预防胆囊炎,胆结石的发生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1)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因为未进食时胆囊中充满了胆汁,胆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胆汁变浓,此时胆固醇/常规药物大泡容易形成,胆汁的粘稠度亦增加,终于形成胆泥.如果进食,当食物进入十二指肠时反应性地分泌胆囊收缩激素,使胆囊收缩,这时大量粘稠的和含有胆泥的胆汁被排出到达肠道内,因此可以防止结石的形成.(2)适度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和胆汁中含有较多量的胆固醇有关.吃得过多,特别是食物中有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就会使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增高,会促使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近年,我国人民的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人们的饮食由以前的“温饱”型逐渐向吃好,吃精转变,鱼,肉,禽,蛋等食品的消耗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些因吃得过好,过多而引起的“富贵病”,如肥胖症,冠心病和胆结石.要预防这些“富贵病”,就要注意营养适度,特别要注意不食用过多的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所谓适度的营养,就是要对人们的饮食的质和量都加以一定的限制,要求饮食的质量全面地提供各种比例合适的营养物质,而食物的量则以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为度.根据适度营养的原则,并参照我国人民目前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水平,我国的营养学家提出了以下的每人每月较为合理的食物组成:谷类14kg,薯类3kg,豆类1kg,肉1.5kg,鱼0.5kg和水果1kg.当然,以上标准只是适用于从事一般活动的普通成年人.此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防止营养过度也有一定的帮助.(3)保证摄入足够量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我们身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据研究,蛋白质摄入量的长期不足,与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有关.因此,保证饮食中有足够的蛋白质,就会有助于预防胆色素结石的发生.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膳食中蛋白质量已有明显增高,因此我国患胆色素结石的人数已有减少的倾向.但在我国有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胆色素结石仍很常见.(4)讲究卫生,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必须洗净,搞好环境卫生等,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因而对预防胆色素结石也很有帮助.(5)积极治疗肠蛔虫症和胆道蛔虫症:发现肠蛔虫症后,应及时服克克常规药物,以免蛔虫钻入胆道,万一得了胆道蛔虫症,更应积极治疗,以防日久发生胆色素结石.(6)保持胆囊的收缩功能,防止胆汁长期淤滞:对长期禁食使用静脉内营养的病人,应定期使用胆囊收缩药物,如胆囊收缩素等.胆囊炎家庭养护:(1)慢性胆囊炎急性复发时,参照急性胆囊炎的膳食要求.(2)慢性胆囊炎的膳食,应根据病情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半流质食物或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软食.低脂肪:指脂肪总量以20-30克/日为宜,并把这些脂肪总量分在各餐中.低胆固醇:指忌食用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脑,肝,肾及鱼子等,因鱼油中含大量多烯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所以平日可多食用些鱼类食物;(3)蛋白质:蛋白质食用要适量,每日50-70克,足量的蛋白质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但过量的蛋白质会增加胆汁的分泌,不利于胆囊炎性组织的修复.(4)碳水化合物:慢性胆囊炎的病人的热量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易消化,利用率亦高.但过于肥胖的人患胆囊炎,同时合并有冠心病或高脂血症时,则需要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包括主食及含糖糕点,糖块的摄入,以利于减轻体重.(5)大量饮水.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水量的摄入,以利于胆汁的稀释,减少胆汁滞积.(6)忌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品.(7)少量多餐.(8)避免便秘发生,因其能影响胆汁的排出,所以适当用些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9)此外还可采用如下饮食疗法:金钱败酱茵陈茶:金钱草,败酱草,茵陈各30克,煎汁1000毫升,加白糖适量温服代茶饮.鸡蛋汁黄瓜藤饮:黄瓜藤100克,洗净煎水100毫升,新鲜鸡蛋1个,取汁冲服.萝卜汤:取新鲜萝卜1个,切成小块,适量水,放少许食盐,共煮之,取汁饮用,每周3次服.
查看更多关于“胆囊炎能吃海鲜如乌贼等,能喝牛奶吗”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