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刘保兴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来和你谈谈“糖尿病足”的问题。
糖尿病足,又称糖尿病肢端坏疽。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糖尿病慢性致残性并发症。主要因为下肢中小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周围神经病变并发感染所致,早期以双足感觉减退、麻木、发凉、疼痛为主要表现,进一步可引起溃疡及干湿性坏疽,早期诊断,可减少致残率。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消渴病的一个变证,多因消渴日久而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所致。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寒凝而致血瘀,瘀阻脉络,局部组织失去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出现患肢发凉、疼痛,甚至溃烂坏死,属中医学“阴疽”,“脚疽”,“脱疽”之范畴。
1)糖尿病患者一定发生糖尿病足吗?
非糖尿病老年人也可以有下肢血循环障碍及神经病变。只是糖尿病病人更容易得,而且发生早。糖尿病的神经及血管病变与糖尿病治疗不达标有关,因此,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发展,关键是要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如果已经出现了血管及神经病变,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时,注意足的保护,也可以减少坏疽的发生率。足部溃疡感染及坏疽都是从微小创伤引起的,经过及时处理,多能阻止病变蔓延免去截肢;所以并非是患了糖尿病就一定发生糖尿病足。资料表明,通过对糖尿病病人普及有关知识,糖尿病病人需截肢的人数可以减少50--70%。
2)足坏疽发生率在糖尿病与非糖病中有何差别?
在糖尿病病人中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20--30倍,其中50岁以上者高达40倍。糖尿病足中50--70%需手术处理。在美国非创伤性截肢(趾)中的5/6是因糖尿病足坏疽所致。
3)糖尿病病人为何容易出现糖尿病足?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这些病理变化,主要是因为以下几则因素或病因:
1.糖尿病的末梢血管病变:
糖尿病病人的末梢血管病变主要指下肢血管病变。大量的资料早已证实,在糖尿病病人中,由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其动脉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要比正常人提前10--15年;发生病变的血管壁可见有斑块形成,斑块中有脂质如胆固醇等沉积,使血管狭窄、堵塞。由于动脉血管中循环着携带有氧气的血液,若供应某一器官组织的血管狭窄,则该器官组织氧的供应即见缺乏,血管狭窄至3/4时才有临床症状。然而狭窄从轻度到重度(3/4)约需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如果病人血糖控制不达标,则血管壁病变在无声无息的进行着,在此相当漫长的时间内,病人自己没有哪些感觉,等到有症状时已是晚期。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达标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的。
糖尿病病人下肢闭塞性血管病变多见于胫前、胫后及腓侧动脉,非糖尿病病人多发于髂主动脉、股动脉。在糖尿病病人中跖骨动脉、足趾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分别达65%和20%,而非糖尿病病人仅为19%和8%。
2.糖尿病的下肢神经病变:
下肢神经病变是高血糖所致。下肢神经病变可使足部痛觉、触觉、温度觉减弱或消失,这样的皮肤易出现各种外伤,形成溃疡,发生感染。深感觉消失可造成足部骨、关节的损伤、溶骨及破坏。运动神经病变可致肌肉麻痹、萎缩,引起足畸形。畸形足容易损伤。
几乎所有控制差、有高血糖的糖尿病病人均有轻度的神经传导障碍,但常无症状。开始出现的症状常是下肢麻木、针刺样痛及蚁走感等感觉异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触觉、痛觉、温度觉、振动觉逐渐消失,最后腱反射消失。运动神经受累使足部肌肉的伸屈失去平衡,出现爪状趾和高弓足。
畸形足使凸出的跖骨头在走路时承受重大的压力。正常人在行走和站立时,足掌的负重支持点是足掌后跟,第一及第五跖骨头。高弓足及爪形趾时,则凸出的跖骨头在足底成为主要的负重支撑点。由于痛觉消失及过重负荷和摩擦,在凸出的跖骨头掌侧皮肤过度角化、增厚。形成大的胼胝,这样的胼胝很硬,很容易发生皮下出血或水泡,最后在胼胝下形成溃疡。其受压的皮下组织特别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很快有脓肿形成。脓肿向皮肤浅层穿出可自行引流,但也容易向深部蔓延到骨及关节,形成关节炎及骨髓炎。浅表的神经性溃疡常常是无痛性的,但当感染扩展到骨骼时即开始疼痛。
3.糖尿病病人容易并发感染:
糖尿病治疗未达标时,由于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使抵抗力减弱,同时高血糖有利于某些细菌生长;
血液的杀能力和制菌能力低于正常;
组织对外来刺激(如抗原)反应能力减低;
组织细胞营养减弱,局部抵抗力差;
糖尿病控制较差,容易发生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时易发生感染,在循环障碍十分严重时,组织供氧差,易有厌氧菌生长,足以引起组织坏死和坏疽。
4.糖尿病人请关注你的脚!
如果糖尿病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足部曾有溃疡,眼部已有视网膜病变,特别是手足末端感到麻木的病人,更要注意防止糖尿病足。
首先要及时发现并及早治疗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到接近正常水平,其次是要戒烟,再次就要注意足部的检查和护理。
病人应每天检查足背、足底及足趾。如果足底看不清,可在地上放一面镜子来检查。检查时要手眼并用,看有没有粗糙、干裂、割破、起疱之处,有无过冷或过热点及无感觉部位。如有,应及时请医师处理,否则有可能一夜间就起变化。要每天洗脚,但水温应由家人来调节。因为病人脚麻木,会伸进烫水而无感觉,引起烫伤水疱。如皮肤干燥,可在洗足后擦上冷霜。不要赤脚走路,以免损伤。在室内一定要穿拖鞋,外出要穿鞋袜。穿鞋前检查一下鞋子里面有无不平及突起,特别注意有无钮扣、别针、小石子等掉在鞋里。如果发现生鸡眼或胼胝,至多用浮石轻轻地擦,决不能用市售的鸡眼药膏或药水,要请医师诊治。同时要查一查鞋子的相应部位是否有突起。平时足部不能用电热垫或热水袋。
脚实在感到冷时,宁可穿上厚软的羊毛袜。足部应适当活动以增加血流量。
如果已经发生足溃疡,仍不以为然,照常活动,那是很危险的,因为可发展成坏死。
糖尿病病人为防止糖尿病足,选买鞋子也大有学问,必须选宽松合适的,千万不能买刚合脚的。
5.致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而可怕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和丧失能力的主要因素或病因。因此,医务人员及病人要及早发现有高度危险者即容易发生糖尿病足者。以下情况可使危险度增高:
①间歇性跛行:下肢缺血使肌肉血供不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乏力、劳累及麻木,重者小腿肌肉疼痛,停止行走,休息后可使症状缓解,这是缺血的早期表现;
②休息痛,夜间痛:下肢缺血加重时引起休息痛,因睡眠时心脏输出血量减少,下肢灌注血量也最少,疼痛常在夜间加重,故称休息痛、夜间痛;
③动脉膊动: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严重者搏动消失;
④感觉手足麻木、刺痛、烧灼痛或感觉丧失,感觉丧失一般是神经病变所致,但突然动脉血管堵塞也可以使下肢失去感觉;
⑤皮肤表现:皮肤营养不良、干燥、无汗、变脆而无弹性,皮温下降,毛发脱落,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缺乏营养,使皮肤变薄、苍白,而且皮下组织明显消耗,这说明动脉血供差已持续较长时间;
⑥足下垂时呈紫红色:足下垂时,若足部呈紫红色,提示血循环很差,使足部微血管扩张,而且因动脉血压很低,血流缓慢,血液的颜色透过较薄皮肤,使足部皮肤呈紫红色,这时如果抬高下肢30--60秒,见足背面明显苍白,随之将肢体下垂见足呈紫红色;
⑦骨骼、肌肉变化:肌肉萎缩、屈伸肌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趾间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爪状趾等足畸形,X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骨碎片、死骨、骨质脱钙等改变,在糖尿病病人中占52.7%;对上述危险因素应积极防止和纠正,一经发现要积极治疗,避免发展至糖尿病足。
6.应引起糖尿病病人特别重视的足部问题有哪些?
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所有足部损伤及前述的各种情况都可能是危险的,故应立即积极处理。一旦发现小伤口,均需到医院就诊,争取及早得到有效治疗,因为这些微小伤口可引起溃疡及感染、坏疽,甚至需要截肢。遇到以下情况应给予高度重视:
①磨伤及皮裂:皮裂,多由皮肤干燥引起,多见于脚后跟、胼胝周围及慢性真菌感染部位,为预防可用羊毛脂水化物保持湿润,以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磨伤多由穿不合适的鞋所致,因此要穿合适的鞋,每天都要检查鞋中有无石子等异物,避免伤害足部;
②水泡: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足部软组织变薄,皮肤干燥,足部任何一处受到挤压或磨擦时,很容易导致水泡发生。穿不合适的鞋及有皱褶的袜子易使足部皮肤磨出水泡。一旦水泡发生应避免切开,宜在无菌操作下,抽出液体,送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给予无菌纱布覆盖,水泡干枯后形成痂皮,切勿剥脱,应自然脱落;
③甲沟炎:修剪趾甲不当,可伤及甲沟,在老年人因视力差更易损伤,因此老年糖尿病病人趾甲最好由年青家人给修,趾甲不宜剪得太短,太靠近皮肤,尽量不要伤及甲沟,甲沟损伤后感染为甲沟炎,对此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局部如有脓液要充分向外引流,每日更换消毒纱布,必要时拔除趾甲以保证引流通畅;
④鸡眼与胼胝:这些病变发生于足部骨突起部位的皮肤与鞋接触之处。这是由于局部刺激使皮肤角化层增厚所引起的,足部有畸形者更易发生,硬的鸡眼及胼胝不断压迫皮下软组织,可发生血肿、组织坏死,继而形成溃疡,脓肿及坏疽。如已发生鸡眼或胼胝,可于每晚用温肥皂水泡脚20分钟,然后用木砂纸磨去表皮,随后要保持皮肤干软,并视其产生因素或病因而采取不同措施。穿合适的鞋、袜是治疗鸡眼的首要条件。
7.专家提醒糖尿病足应早防!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为%。糖尿病足早期表现为脚部皮肤干燥,汗少或痛、温觉消失,继而发展为脚趾溃烂、感染、发黑、坏死。并很快扩散到健康的脚趾,可在一周之内侵害到骨头,最终可导致截肢。为一个脚趾花掉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对糖尿病人来说不是件新鲜事儿。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必须积极预防和尽早发现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脚部的保护:不穿质地硬的鞋子,冬季注意保暖,夏季不要穿凉鞋以防鞋中进沙子,袜子要选择吸水性好、柔软的,袜口不要太紧,皮肤干裂的要用些软化剂,趾甲不要剪得过短,注意保护甲沟,每天用温水(低于40℃)洗脚,洗后要擦干,以免细菌滋生,每日可用手轻轻按摩脚部。
糖尿病患者足部如有以下变化要立即到医院检查:皮肤变白、变暗或出现斑纹,皮肤干燥、水肿,脚部变形;静息时痛、温觉减低等。
8.糖尿病足的积极防治对策--《自助足疗术》的应用:
在控制血糖和避免创伤的同时,运用自助足疗术进行持之以恒的自行调理,乃是糖尿病足早期预防,中期控制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前述的糖尿病足的成因以及对《自助足疗术》的长期保健调理功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足)的预防,控制和治理作用至少包括:
①促进足部的血液微循环,防止和控制下肢末梢血管病变;
②改善和修复下肢神经传导障碍,防止和控制下肢神经病变;
③激活人体自身的自愈机能和免疫抗病能力;
④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生化作用,有利于局部及整体肌体的清废排毒;
⑤调理人体各脏腑组织系统(如内分泌、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血液、免疫系统等)的整体的“生态”平衡;
⑥中医角度的平衡阴阳、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排毒养颜(皮肤)、延年益寿)抗老化);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点击“采纳为答案”。
查看更多关于“糖尿病患者足部变黑怎么样防止?”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