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
刘保兴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悬殊很大.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的烦燥,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盗汗病人应怎样自我养护?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如属阴虚,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3)在条件允许时,适当调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盗汗病人常用的中医疗法在中医看来,盗汗是阴虚内热的表现.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入睡后,阳气入内,热扰心神,就会出汗.一般还会伴随口干,咽干,眼干,腰酸腿痛,失眠健忘,耳鸣眩晕等症状,最常见的则是“五心烦热”和“骨蒸潮热”.所谓“五心烦热”,就是自己感觉手心,脚心发热,但别人摸着不热;“骨蒸潮热”则是指患者觉得由内而外生热气.如果伴随症状明显,中医的治疗原则为养阴清热,常用药方有清骨散,当归六黄汤,常用的药材有丹皮,地骨皮,青蒿,白薇等.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治疗上宜滋阴降火.如果患者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中成药可用知柏常用皮肤用药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知母10g,黄柏10g,银柴胡10g,白薇10g,浮小麦10g,麻黄根10g,生地黄,当归10g,竹叶,水煎服,每日2次.外治法选用经验方:取等量五倍子,煅龙骨粉,用冷汗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用于盗汗治疗.盗汗病人常用的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可用粳米50g,白木耳,百合,冰糖且10g.共同熬粥吃,每日1次.也可用红枣50g(去核),浮小麦30g煎汤,吃枣喝汤,每日1剂.用于治疗盗汗.对于体质较弱的人,入春以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时进行春季进补,在食疗上多吃些滋阴补益的食物,如:大枣,黑豆,核桃,黑芝麻,血糯,桂圆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保持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当夜间出现盗汗症状时,要注意观察发汗因素或病因,必要时去医院就诊,不可盲目服药,随意进补,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另外,盗汗是结核病,甲亢的常见症状,治疗时应注意鉴别清楚及治疗原发病,避免误诊.
查看更多关于“怎么样治疗盗汗..”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