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
陈辉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您好,一般血铅在100以下是可以接受的,您家小儿的情况也可能是多动症,与血铅不一定有关。急性中毒病儿口内有金属味,流涎,恶心,呕吐,呕吐物常呈白色奶块状(铅在胃内生成白色氯化铅),腹痛,出汗,烦躁,拒食等。当发生急性铅中毒性脑病时,突然出现顽固性呕吐(可为喷射性),并伴有呼吸、脉搏增快,共济失调,斜视,惊厥,昏迷等;此时可有血压增高及视神经乳头水肿。小婴儿前囟饱满,甚至颅骨缝增宽,头围增大。重症铅中毒常有阵发性腹绞痛,并可发生肝大、黄疸、少尿或无尿、循环衰竭等。少数有消化道出血和麻痹性肠梗阻。病儿大都不发热或仅微热。病期较长的患者并有贫血,面容呈灰色(铅容),伴心悸、气促、乏力等。牙齿与指甲因铅质沉着而染黑色,牙龈的黑色“铅线”很少见于幼儿。四肢麻木和肢体远端出现腕垂、踝垂征等在婴儿时期较为少见;指、趾麻木则为较大病儿常诉症状。有时可见肢体瘫痪,若发生肋间肌瘫痪,则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慢性铅中毒多见于2—3岁以后的患儿,一般从摄毒至出现症状约3—6月。主要表现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癫痫样发作、运动过度、攻击性行为、语言功能发育迟滞以至丧失等,但无急性颅内压增高的征象。此类慢性脑病可以是急性脑病的后遗症或与经常摄入过量的铅有关。铅中毒性脑病后遗症中的癫痫样发作和行为改变到青春期可以逐渐减轻,但智力缺陷仍然持续存在;重症病例可有失明和偏瘫。近来有人发现视网膜点彩常出现在尿铅排泄异常之前,不仅为铅中毒早期体征,而且铅吸收患者的阳性率也很高,但亦有、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报道。X线检查:患者长骨干骺端出现密度增加,呈一白色带,比佝偻病恢复期所见者宽大而显著。铋、磷大量沉着于骨端,亦能出现同样的白影,但很少见。2岁以前铅中毒患儿的长骨X线改变常不明显,甚至在严重病例也可能无异常改变。病儿腹部平片可见到不透光的物质存在。治疗1.杜绝铅毒继续进入在轻症中毒病人,断绝铅的来源,已能遏止危重的症状。对误服大量含铅药物而致中毒的病儿,首先必须导吐(可用吐根糖浆),并用1%硫酸钠或硫酸镁洗胃,继之向胃内注入硫酸钠或硫酸镁15~20g,使形成不溶性硫化铅,然后再次洗胃,以清除沉淀出的硫化铅。以后服用较大量牛乳或生蛋白,可使剩存铅质成为不易溶解的盐类,并可保护胃粘膜;再用盐类泻药1—2次以导泻。2.促进铅的排泄目前常用的祛铅疗法是将依地酸二钠钙Na2CaEDTAl5—25Mg/kg加于5%葡萄糖液内配为0.3%一0.5%溶液,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使成无毒的依地酸铅盐由尿排出。其每日总量一般不超过50mg/kg,在6~12小时内静脉滴注,或分2次静脉缓注,持续2—3天,间歇5—10天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应用3—5疗程,以后根据病情,间隔3~6个月再行驱铅治疗。静脉用药可能引起肾脏损害,故在治疗过程中须经常检查尿常规及肾功能,如有肾功能异常或无尿,应即停药。小儿进行此项疗法建议先用小量,即以0.2g溶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在1小时以上的时间内徐缓地滴入静脉,如4小时内无不良反应,再用上述剂量注射。慢性中毒可用肌注方法。此药在胃肠道很少吸收,E.-I和铅络合成依地酸二钠铅被吸收到体内,增加铅的毒害,故不宜口服。国产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钠治疗铅中毒的效果不亚于依地酸盐,用量及用法见锑中毒节。重症病儿或当血铅值超过4.83umol/L(100ug/d1)时,可用联合疗法。药物剂量和用法如下:先用二巯基丙醇(BAL),每次4mg/kg,每4小时1次,肌注;同时或稍后用依地酸二钠钙,每次12.mg/kg(最大剂量每日75mg/kg)静脉或肌内注射(上述二药在不同部位肌注)。能口服的病儿尽快口服青酶胺,每日20~25mg/kg,分4次口服、最大日用量1g,用药前应作青霉素过敏试验。联合治疗3—5天,血铅浓度降至正常,停用2天后再用下一个疗程。在重复疗程中,每日用量应酌减少(依地酸二钠钙每日50mg/kg,二巯基丙醇为每日15mg/kg)。以上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均须注意其副作用,如病儿出现无尿,立即停用依地酸二钠钙。在用二巯基丙醇的过程中,勿同时应用铁剂。无尿4小时以上者应同时作血液透析。病儿血铅值在3.84—4.83umol几(80一100ug/d1)时,依地酸二钠钙和二巯基丙醇应用2天,而后口服青酶胺5天。若肠道中无铅,可单用依地酸二钠钙5天或用二巯基丙醇加依地酸二钠钙3天。血铅值在2.88~3.84umol(60—80ug/d1)之间者,可用短期依地酸二钠钙或较长期青酶胺治疗。血铅值
查看更多关于“血铅元素过高怎么办”的相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