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
李彦红副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病情分析: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指导意见:输液反应及预防(一)发热反应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2.症状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3.防治方法(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二)心力衰竭,肺水肿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3.防治方法(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三)静脉炎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3.防治方法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2)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3)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4)超短波理疗,用TDP治疗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四)空气栓塞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3.防治方法(1)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2)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肺动脉内.(3)氧气吸入(4)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生活护理:输液反应的原因及注意事项1药物(1)大输液:大输液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输液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及澄明度不合格,则不得使用.(2)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④药物致热停用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中草药针剂应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3)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4)微粒累加: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受空气污染,尘埃微粒较多,配药针头过大,致使输液胶塞橡皮进入输液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间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2输液器材质量不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输液器也是造成热原污染的途径,临床上必须使用合格的一次性用品.3输液速度静滴含K+,Ca2+,Mg2+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4输液环境一般在夏季气温炎热,空气湿度偏高时,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发输液反应.气候寒冷季节,对高龄患者或者体质较弱者,也可引发输液反应.输液时一定要注意环境温度.5患者因素(1)疾病:病人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可使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2)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查看更多关于“产生输液反应应该怎么办”的相关常识>>
- 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法 |
- 急性心力衰竭病因 |
- 急性心力衰竭饮食 |
- 急性心力衰竭专家 |
- 急性心力衰竭医院
- 急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 |
- 急性心力衰竭症状 |
- 急性心力衰竭检查 |
- 急性心力衰竭药品 |
- 急性心力衰竭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