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成功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刘保兴主任医师
病情分析: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特点概念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凡食用含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的中毒为感染型食物中毒;凡是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为毒素型食物中毒.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⑴有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⑵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中毒食品.⑶发病率高,病死率因中毒病原而异.二,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病原及流行病学沙门氏菌属是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沙门氏菌属种类繁多,至今已有2300多种以上的血清型.沙门菌为G-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它们在普通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和冰水中生存1~2月.沙门氏菌属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很广,人和动物均可带菌.主要污染源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排泄物.正常人体肠道带菌在1%以下,肉食生产者带菌可高达10%以上.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但以6~9月份夏秋季节多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各种肉类,蛋类,家禽,水产类以及乳类等.其中以肉,蛋类最易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其带菌率远远高于其它食品.患沙门氏菌感染而患病的人及动物或其带菌者的排泄物可直接污染食品,这是食物被污染的主要原因.沙门菌食物中毒发生原因多为食品被沙门菌污染并在适宜条件下大量繁殖,在食品加工中加热处理不彻底,未杀灭细菌;或已灭菌的熟食再次污染并生长,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等因素均可导致中毒的发生.沙门菌食物中毒是由于大量活菌进入消化道,附着于肠粘膜上生长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的以急性胃肠炎等症状为主的中毒性疾病.一般病程3-5天,预后良好,严重者尤其是儿童,老人及病弱者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预防措施⑴防止污染;⑵控制繁殖;⑶杀灭病原菌.三,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1,病原及流行病学大肠杆菌为G-短小杆菌,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随粪便分布于自然界中.大肠杆菌在自然界生存活力较强,在土壤,水中可存活数月.普通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菌,不仅无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K及常规药物供给人体,它产生的大肠杆菌素可抑制某些病原微生物在肠道的繁殖.在大肠杆菌菌属中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或食入大量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时,则可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存在人畜肠道中,随粪便污染水源,土壤.受污染的水,土壤,带菌者的手,污染的餐具等均可污染或交叉污染食物.受污染的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如肉,奶等,也可污染果汁,蔬菜,面包.此病全年可发生,以5~10月多见.2,预防措施首先要防止食物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要通过强化肉品检疫,控制生产环节污染,加强对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经常性卫生管理入手,减少食品污染机率.烹饪中特别要防止熟肉制品被生肉及容器,工具等交叉污染,被污染的食品必须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前将其杀灭.四,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1,病原及流行病学葡萄球菌为G+球菌,广泛分布于人及动物的皮肤,鼻咽腔,指甲下和自然界中.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状态下可生存数日,加热70℃要一小时才能将病原菌杀灭.葡萄球菌有两个典型的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作用最强,能引起化脓性病灶及败血症,可污染食物并产生肠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葡萄球菌分布广,但其传染源是人和动物,一般有30%~50%的人鼻咽腔带有此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其鼻腔带菌率达80%以上,人手上可有14%~44%的带菌率.患有化脓性病灶的乳牛,则奶中带菌率非常高.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剩饭,凉糕,奶油糕点,牛奶及其制品,鱼虾,熟肉制品为主.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以夏秋季多见,其它季节亦可发生.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肠毒素.产毒的时间长短与温度和食品种类有关.一般37℃需12小时或者18℃三天才能产生足够中毒量的肠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在20%~30%的CO2环境中和有糖类,蛋白质,水分的存在下,有利于肠毒素的产生.肠毒素耐热性强,带有肠毒素的食物煮沸120分钟才能被破坏,所以在一般的烹调加热中不能被完全破坏.一旦食物中有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存在,就容易发生食物中毒.2,预防措施: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预防包括防止污染和防止肠毒素形成两个方面:⑴防止葡萄球菌污染食物:要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必须定期对食品加工人员,餐饮从业人员,保育员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者应调换工作.要加强畜禽蛋奶等食品卫生质量管理.⑵防止肠毒素形成:应在低温,通风良好条件下贮藏食物,这样不仅能防止细菌生长且能防止肠毒素的形成.食物应冷藏,食用前要彻底加热.五,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1,病原及流行病学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夏秋季节最为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是G-嗜盐弧菌,在温度37℃,含盐量在3%~3.5%的环境中能极好的生长.对热敏感,56℃加热1分钟可将其杀灭.对酸也敏感,在食醋中能立即死亡.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温热带地区的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由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季节性很强,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如海产鱼,虾,蟹,贝,咸肉,禽,蛋类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据报到,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49%,夏季高达90%以上.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来自于近海海水及海底沉积物对海产品及海域附近塘,河水的污染,使该区域生活的淡水产品也受到污染;沿海地区的渔民,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都有一定的带菌率,有肠道病史的带菌可达32~35%.带菌人群可污染各类食品.食物容器,砧板,菜刀等加工食物的工具生熟不分时,常引起生熟交叉污染的发生.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前不加热或加热不彻底,或熟制品受到带菌者的污染,或生熟的交叉污染,副溶血性弧菌随污染食物进入人体肠道并生长繁殖,当达到一定量时即引发食物中毒.2,预防措施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措施可多方面进行.低温保存海产食品及其它食品是一种有效办法;烹调加工各种海产食品时要原料要洁净并烧熟煮透.从防止污染,控制生长繁殖和杀灭细菌三个环节入手能有效预防此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查看更多关于“细菌性中毒怎么办”的相关常识>>